焦虑的青年
自己的土地被卖掉,村民们并非不知情,只是不知道程度的严重性。之所以并未愤起反抗,除了薛昌的拳威因素之外,乌坎半渔半农半工的产业结构也决定了,农业并非唯一的收入来源。
另外,村民对于土地正策完全不了解。看到连国土局都盖章通过,应该属于正府行为,“反正是国家的地,国家用了也就用了”。他们并不知道,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收益被村卫会获得。
这种局面直到2009年的清明节才得以改变。此节前一天,庄烈宏从经营服装生意的顺德回到村里祭祖,在村里捡到一张传单,上面印着《给乌坎乡亲的信——我们不是亡村奴》,落款“爱国者1号”,传单上留有作者的QQ号。他看完信才知道,村里的地都快被卖光了,而土地收益却不见踪影。这么多年来,村卫会仅向全村发过两次钱,一次500元,一次50元。
散发传单的时机显然是经过选择的结果。民风传统的潮汕地区对年节颇为重视,清明节是外地打工的村民回家的日子。“爱国者1号”的QQ日志有两封信,一封已经印在了传单上,另一封是《给當中央的一封信——救救乌坎村民》。后来陆续加入被围土地的照片,还会加上项目名称。其QQ个性签名是:我们将群众意识增强起来,保护自我利益。
庄烈宏第一个在他的QQ日志留下了真实姓名和电话,希望能为此做点什么。至今为止,村里也没人知道“爱国者1号”是谁,他与其他人的沟通一般是在网上。即便是接触得最多的庄烈宏,也仅与他通过两次电话,对方听口音应该是个乌坎年轻人,二三十岁的样子。
当年5月,“爱国者1号”建立QQ群,取名“乌坎热血青年团”,后来改成“乌坎爱国青年团”。QQ群很快从一个发展到三个,每个都有数百人,都是些乌坎的青少年。与其他农村学校的空心化不同,乌坎是人口大村,又保持着极高的生育率,平均一家的子女在三个以上。村里设有乌坎学校,有中小学生近2000人。
过去的十多年,乌坎的人口在快速膨胀,从1996年的8700人增至现在的13000人。与此对应,属于村里人的土地面积却在不断缩小,现有居住区域已经饱和。
村民陈素转透露,很多“80后”外出打工不顺,回来后只能在村里租房子住;结婚后与父母挤在老屋住的情况普遍。故而,土地又与婚配联系在了一起,不少想建房结婚的人,找村干部申请买宅基地时,却被告知“没地了”。即将步入成年人社会的“90后”见状,更感生存焦虑。对于未来可能丧失发展空间的恐慌,使得这个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很多是中小学生,加入了QQ群,并且日后成为了先锋。
“爱国者1号”很少接电话,有具体的事情都交给庄烈宏去办,比如,建立一个“骨干人物成员团”的群。这个群只有十多个人,但“爱国者1号”的本子上记有100多人。这些人年纪稍长,很多人没有QQ,但都是一些稳重能够任事的人。加入这个团队,需要通过熟人引荐、认证身份,人在顺德的庄烈宏就通过电话验证了好几个人。
上访
年轻人们在群里七嘴八舌地讨论土地问题,后来意识到,要了解土地卖了多少钱和钱的流向,先要搞清村里的财务情况,而这样的要求,在薛孙两家控制的村卫会面前是不可能做到的,除非重新选出能代表村民利益的村卫会。
由于从来没开过村民大会,这些年轻人对村卫会十分陌生。在群里年纪算比较大的庄烈宏,只是在路上遇见过几次薛昌,而对于村主任陈舜意完全没有印象。陈素转说,村卫会门禁森严,一般不让村民进出。村民要办必要的手续,比如小孩出生办户口,不能去村卫,而是直接去村干部家里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