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你知道什么是无为而治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在网络上,经常会听到或看到这样的词,那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无为而治吧。

无为而治是谁提出的

  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自我实现无为无不为。

  汉语拼音:wúwéiérzhì

  英语:togovernbydoingnothingthatgoingwithnature/letitbe

  释义

  无为:自然;治:治理。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正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无为作为中国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哲学意义:

  第一层意义: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不争,即是无为。所以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原来要百姓休养生息,让百姓填满肚子,强壮骨骼,专心做事,能够不争安乐啊。

  第二层意义:无为就是能放的下,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这就是道家的执一、贞一、守一的思想。

  第三层意义:无是甲骨象形字与大篆金文中的“乐舞”,为是研究学习。要人们学而知其乐,指快乐的学习研究。

  无为境界是谦卑者修行的境界;是顺应万物,以顺其和。自然和谐的语言与行为表达,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是圣人教化世人守弱、不争、快乐,达到“无为”。

  《道德经》的哲学理念: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指出凡事要“顺天之时,得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意”,不要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所以说:“天道无为,顺其自然趋势而为,无亲无疏,无彼无己也”。

  引自月牙山人《无知录》。

  无为而治:以顺应民众的需求为重点来治理国家不要强加少数人的意志就可以很轻松或者说很顺利的治理国家!

  出处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译文

  《论语·卫灵公》:“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

  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正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

  《汉书艺文志》说:道家的无为正治主张是“君人南面之术”,道出了无为正治的基本精神。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正治主张,主要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等内容。庄子更主张君主应该无欲、无为、渊静,“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影响。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正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人民的正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

  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魏晋玄学家则通过宣传无为而治,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谈、无所作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