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死两女人,成败一萧何”,漂母求了他的命,吕后要了他的命。
萧何作为韩信的伯乐,先是劝刘邦用韩信,后来态度去却不同,非是萧何同为“汉初三杰”容不下韩信,而是因为韩信有取死之道。
韩信是绝对的用兵高手,《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亲自开口“定下”三杰的名号。
萧何在向刘邦推荐韩信时曾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此语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借萧何之口来说韩信“国士无双”,看来就算太史公对韩信的力量也是充满了敬仰的。
据《史记•黥布列传》记载,当年同为汉初三大名次之一的英布在反汉时就说了,“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同为名将,英布对韩信畏之如虎,其实力可见一斑。
可惜韩信做人不算聪明。韩信堪称“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典范,他当年忍得了跨下之辱,这才终于有一天名扬天下。但威震四海时,他的智商好像倒退了,他甚至在对外用兵时威胁刘邦给予他爵位,搞得刘邦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封了他一个齐王。
刘邦对封王一事看的还是比较紧,这一点,从后来的“白马盟誓”“非刘姓称王者,天下共击之”可见一斑,韩信这要钉子埋下去,也就难免刘邦对他的热度降了下来。
刘邦对韩信这样的人,便你没有什么反叛的形迹,其实也不算是很放心的,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
韩信瓜田李下,可谓进退两难,“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醇剖隆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韩信其实已经预见了自已的下场,“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其实韩信之死,不仅仅有着兔死狗烹的因素,他本人不谨小慎微的行事,更是原因。刘邦之成,功臣可是死伤无数,他本就不擅长处理功臣的问题,韩信大大咧咧地要王位,又手握重拳,自然会被拿下,又赶上吕后这等手段超凡的女性。
韩信究竟死得有多惨
韩信的死:
萧何向吕后献计把韩信引入后宫,由御林军抓获。萧何又献计用麻袋捆住韩信于长乐宫悬锤之室,把竹竿削尖了,让宫女们乱枪把韩信扎死,死状是残忍至极、惨目忍睹。
具体解释:
韩信帮助刘邦打江山,追赶项羽,追到荥阳时,按兵不走了。刘邦不知怎么回事,去问萧何,萧何说:“他这是讨封哩。”刘邦立时就封韩信为“三齐王”,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封他“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而良狗烹”。韩信为刘邦立下功劳无数,但也正是如此,韩信被高祖大帝刘邦所忌惮。萧何向吕后献计把韩信引入后宫,由御林军抓获。萧何又献计用麻袋捆住韩信于长乐宫悬锤之室,把竹竿削尖了,让宫女们乱枪把韩信扎死,死状是残忍至极、惨目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