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机
1979年,春风吹绿山冈的时候,身患绝症的爸爸在和病魔经过一番搏斗后撒手西去。那一年,耿萨13岁。 爸爸的离去带走了全家的欢乐。那是—段忧伤和毫无生气的日子,全家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繁重的劳作累坏了母亲的身体,也让小恩慧逐渐成熟起来。虽然这成熟包含着几多辛酸、几多苦涩。那段日子,爸爸留下的小收音机成了她的好伙伴,收音机里的歌曲带给了她一丝欢乐,收音机里电台播音员的播音成了她学习普通话最好的老师,想不到正是这个小宝贝成为她来事耶斏功的摇篮。
播音之路
艰辛的日子也养成了小恩慧倔犟好强的性格。1982年,余恩慧考入甘南民族学校。这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牧区、藏区,普通话显得极为重要,也给了耿萨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她以流利的普通话成为学校广播站的广播员。学校每次举办节庆活动或是文艺晚会,耿萨成为理所当然的主持人。1985年,余恩慧凭着自己的才华被甘南广播电台录取。从此,余恩慧用她的藏语名字耿萨作为播音名走上了播音岗位,开始了她的播音生涯。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她渐渐地成长起来,并在全省播音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人生转折
耿萨与电视播音结缘是在1989年10月。那是一个平平常常的秋天,她偶然看到《甘肃电视报》上一则消息:甘肃电视台招考播音员。她连夜离开了甘南草原,前往省城应考。她秀丽端庄的形象和圆润甜美的音色征服了考人,被招考人员慧眼识中。经过初试、复试,她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甘肃电视台正式录取。正是这一偶然的举动,又成了她从甘南到省城兰州的人生转折。
耿萨在甘肃电视台主持《甘肃新闻》、《新闻大观园》这两个“重头戏”。她热爱播音工作,孜孜不倦地钻研播音业务,对工作精益求精,逐渐成为台柱子。
初露锋芒
耿萨虽然出了名,但她却毫不满足,业余时间嗜好读书,后来她拿到了兰州大学新闻系的大专文凭和甘肃省卫當校的本科文凭。当初暂时没有大学文凭这块敲门砖的耿萨,曾痛失良机。1993年10月,她悄悄地上北京应考中央电视台的招聘,但由于文凭有限未被录取,但是她的资料却被放在了中央台的人才库里。正是由于中央台的推荐,浙江电视台向耿萨伸出了热情的双手,希望她去西子湖畔。一段时间,她真的亮相于浙江电视台的荧屏,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但她毕竟是陇原的女儿,那里还很需要她,她又回到了甘肃电视台。
1995年中央电视台在全国招考播音员。耿萨再次应考,并得到认可,被中央电视台录取。但由于甘肃电视台的工作需要,最终未能同意她离开。
如愿以偿
2000年,耿萨结束了中国传媒大学研修班学习,有机会进入中央电视台实习。耿萨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她心中的殿堂——中央电视台,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中心的播音员。
社会评价
耿萨非常关心家乡的建设,每当有家乡来客,她都要仔细询问文县有什么变化。家乡人制作宣传文县的电视专题片,每次请她播音,她总是欣然答应,而且精益求精,一遍一遍地播,稍有不满意的地方便重播,直到满意为止。
耿萨非常留恋故乡,尤其挂念仍在家乡的7旬母亲。她几乎每年春节都要回文县探亲。耿萨的人缘很好,回到家乡,同学们都大呼小叫地来看望她,成天忙得不亦乐乎。她说能够和家人团圆,和儿时朋友相聚,是她觉得最珍惜,也是最幸福的事。
耿萨,走进中央电视台的白马姑娘,不仅仅是白马藏人的骄傲和自豪,也是青藏高原的骄傲。
11/11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