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昆山5月18日电 (闫永才 黄莹)“希望工程就是我的生命工程,生命不息,希望不停。”5月18日,在江苏昆山,84岁的周火生老人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一起乘上大巴赶赴安徽金寨,将募捐钱款和物资送往大山里的希望小学,这也是老人第100次走进金寨助学。
在昆山千灯镇,人们亲切的称周火生为“希望老人”,因为23年来,周老的三轮车跑遍了昆山80多所中小学校,通过义卖图书的方式,筹集捐资善款,帮助大山里的孩子们。
周老本是一名人民教师,1993年,他从报纸上得知“金寨希望小学”后,便寄去了第一笔助学款。1995年,退休后的周老一路辗转,经历57公里盘山公路的颠簸后,第一次走进了金寨希望小学。眼前的情景让他至今难以忘怀,学校简陋的办学条件触动了他,许多孩子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了学令他痛惜,这次经历更加坚定了他捐资助学的信念。
回到千灯后,周老决意将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扑在为贫困孩子的捐资助学上。仅靠自己微薄的退休金是远远不够的,与老伴商议后,夫妻俩决定通过义卖图书的方式,筹集捐资善款。
这一干就是23年。周老的4辆崭新的三轮车被他骑成了废铁。千灯当地百姓回忆,乡间小道高洼不平,有时周老连人带车翻倒在田沟里,“他不关心自己哪摔伤没,先宝贝那些书有没有湿了、脏了”。为了省下每一分钱,周火生每次外出进书和卖书,都是自带干粮和水。有一次去金寨,为省下旅馆费,他就用随身衣物盖着身子,倚着墙角打了个盹。省下的15元住宿费,他多买了100支铅笔发给了贫困学生。
就读小学的欣悦告诉记者,自己从幼儿园就开始参加义卖活动,从周爷爷那买了很多好看的书籍,既丰富了知识,又能帮助山区的孩子。“周爷爷还会给我们讲金寨的革.命史,讲山区的生活,山区孩子对求学的渴望,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去帮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