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情感家庭

  我更愿意相信的是刘保和,这是个约莫40岁左右的北京中年男人,他是我所供职报社的忠实读者。

  刘保和没有路易斯那么多赶到突发现场的机会,但他同样愿意离新闻的本质更近一些。随身总带着个卡片机,有一年后海银锭桥改造,他几乎每天都去拍组工程进度的照片、发到我师父的邮箱里,为的就是尽早看到这条新闻出现在报纸上。

  路易斯完爆我身边这几位的,不只是获得线索的手法,还有他从中得到的报酬。

  至少在电影里,路易斯将一条车祸或者火灾的现场视频卖个电视台,能得到几百美元不等的报酬。他干得最大的那票枪杀案,则拿走了一万美元的支票。

  环境使然,几位知名线人报给每家报社的突发线索,通常的报酬都在百元上下。而我所在的报社,即使曾有过的那个突发新闻月度大奖,金额也多不会超过千元。

  因为网络的平台是开放的,有些时候,M先生因为爆料的是人方微博公布的消息,报社早已先行看到并开始采访,他也会恼怒于拿不到线索费而要“讨个说法”。

  我和同行们猜测过几位线索人的生活背景,但也仅仅停留在“臆想”的层面。只有M先生曾和一位同行说过,他家三口都以“报线索”为主业,但这其中的真伪无从考证。

  唯一的传说还是要留给T先生,据称,因为以数量和质量取胜,他最多时一个月可以从京城多家都市报拿到近五位数的报酬。当然,我更觉得,这仅仅是个“传说”。

  什么人和事都怕比,这里还是要说刘保和。并非觉得其他几位就是“唯利是图”,但刘保和因为是热心读者出身的线人,印象里,他确实在线索费这件事上没有太多计较。

  记得有一年,我所在的报纸8周年社庆。一大早,刘保和骑着自行车,从自己位于北二环的家里赶到了东四环的报社。他送来个自制的果篮,那筐子是用这几年的报纸做成的。也就是在那一天,刘保和可能是唯一一次以新闻主角的身份,登上了自己所热爱的这张报纸的版面。

  前面的剧透已经够多了,就不透露《夜行者》的结局了。总之,路易斯陷的很深,他做的事情最后完全违背了新闻的意义。当然,如果你喜欢吉伦哈尔那英俊的加州做派,他英俊的面庞最终没有消逝。

  S先生似乎已经处于“退休”的状态了,只在几个月前,他儿子打电话来报过一次线索,听声调似乎对这事并不热衷。

狭窄的它跟本容纳不下他 硕大惊鸾哭器求饶

狭窄的它跟本容纳不下他 硕大惊鸾哭器求饶

  Z先生和M先生还很努力,如今各报社多缺人手、稿子上版不易。两位爆料的范畴不再局限于突发事件,各种类型的事件他们都会打来电话,这似乎始终以基数取胜的态度。

  其实在几年前,T先生自己就已经成为了真正的“传说”,据相对可靠的消息,他最终因为“报线索”这事砸了饭碗。据称,T先生胆子太大,因而被领导察觉。但也有人说,有同僚想和他干类似的行当,所以“点了他的炮儿”。

  最挂念的还是刘保和,他也消失很久了。去年报社10周年社庆,同事想采访他时才发现,这个中年男人已经很久没报过线索,而他的联系方式也已经无效。

  突然想起来,自己转正第一个月,在北三环的车祸现场第一次遇见刘保和。我为拍摄照片忙得不可开交,刘保和的镜头则一直对着我,他兴奋的做着自我介绍。当时觉得有点尴尬,但后来想想,他似乎一直乐于结交这家报纸的新记者们。

  为什么刘保和不见了?也许他不再喜欢这张报纸了,也许他生活中有需要倾注更多心思的事情出现。

  穿过镇子东面的一片树林,一条看起来废弃了很多年的小路出现在眼前。

  许成在镇里打听这片树林时,所问到的人一个个都露出讳莫如深的表情,言语之间支支吾吾,直到问到一个年轻小伙子,许成才得到这片树林的位置。

  齐腰深的杂草遮蔽了视线,常年累月的雨水侵蚀把路面冲的面目全非,许成不得不把腰弯下去拨开杂草寻找道路。这样一来,许成的速度被限制,早晨出发,一直到太阳西斜才看见村子的轮廓。看着村子就在眼前,但许成走了好一会儿才走到村口,这时候天色已经有些暗了。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