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从青城到白银没有国有单位运营的汽车,这两年才刚有了公交车
地理之便与人口流动成就了青城的白银化,至今,此地供电由白银电力供应——也是白银区服务范畴唯一跨出其辖区的乡镇。据乡人介绍,白银曾有意将榆中县改划为自己管辖,但没有谈拢,后者当然更愿隶属兰州。白银与青城间无人方运营的汽车,黑车与大轿子车停在白银“水川十字”的路口,青城人黑压压地涌进白银这座丘陵与低山上开凿出来的厂矿聚落群,但80年代中后期,这座日益败落的西北矿城开始躁动不安,在早已夷平榨干的秃山上,犯罪如同死火山下的岩浆。
这里的开化史发端于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击退匈奴后,地跨河西四郡中的武威与安定两郡,均属凉州刺史部。那时,此地已有青铜冶炼;“白银”之名可追溯到明洪武年间,“日出斗金、积销金城”的人方冶炼机构“白银厂”在此设立。直至1956年,凤凰山、折腰山爆破,白银在原本隶属兰州的王岘、强湾上平地而起,当地人身不由己卷入造城运动,眼看自己的坟山付之一炸。从谷歌地图上来看,这里的山形如黄河水之波纹,点缀着毁山的痕迹,如疙瘩与瘌痢。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称白银公司)更是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白银成为工矿子弟的麦加。90年代时,前总理朱镕基曾来此地题词——“白银一爆出新天”。可以说,“企业办社会”的时代,白银因白银公司而生,白银公司渗透了整座城市,比一般工耶斍市特殊的是,这城市大多覆盖在一个巨人的羽翼下,那就是白银公司。
60年代中期的三线建设在陇原大地拉开帷幕,白银这座群山屏障中的矿城顺当地成为“山散洞”(靠山,分散,隐蔽)的理想落脚点,大批重工企业举厂迁入,至今在郊县的山体上仍可见遍布的洞眼,悄然暗示着一个人为缔造之深的时代。这一波移民潮来自沿海或内地,有支边的人在论坛上这样描绘70年代初期的白银:“好像一个大厂区,人们住的都是一排排平房,只有原来苏联专家住的招待所是二层楼房。除了主要街道是一条水泥马路外,其余全部是土路,家里家外的地都难以分清。家里没有自来水,只有一口水缸盛水,如果把水吃完,水缸底部全是厚厚的黄土泥沙。”
位于白银市白银区西北部的露天铜矿一号采场遗址。这里的矿坑直径超过1000米,已于1984年停产。1956年该矿坑的爆破开采成就了白银建市
到1988年,火焰山矿山闭坑,白银三大露天矿出产铜矿石6633万吨,生产10种有色金属约500万吨,产值和利税维持了18年的全国同行业第一。但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它是短命的,30年未到就气数殆尽。人们在靠山吃饭、日出斗金时未曾探寻资源型生存的底部,白银公司主体矿山进入开采后期,必须深山掘进,对于白银来说,资源枯竭与体制转轨之困较早降临。
走在如今的街头,是一个初见就乏善可陈的城市。有意思的是,那曾经的厂矿企业一一破产倒闭,无处可寻,但一个个以单位命名的职工生活区依然鳞次栉比地排布开去。白银唯一的城区白银区虽从城市规划上来看,驱车纵跨南北得一个来小时,但生活区的范畴就如麻雀的脏腑,如果从著名的正府招待所白银饭店为圆心,人口稠密的主城基本在2公里半径内。
至今城里有3个电影院、13条公交线,由工人俱乐部改造的会展中心外放有一块罕见的电子广告屏,如同城市之眼眨巴闪烁,铜城商厦是八九十年代百货公司的形制,中央牌匾上的“铜城股份有限公司”是费孝通的题字……旧地换新装,现代化的外衣掩盖不住旧的里子——前工业时代大企业印记。按照《白银市志》的说法,2000年前白银城规“有总无详”。
白银出了个杀人狂